2025年09月14日
微信

历史 | 鼓浪屿故事:船屋和它的主人“大辟仙“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14日 08:40 |
播放

前往鼓浪屿的游客,必去打卡之一的地方就是造型独特的“船屋”。许多人赞叹于它精妙的设计与独特的风格,却鲜有人知船屋背后藏着一对师徒的深情,以及一位医者仁心的传奇。

船屋主人——“大辟仙”

船屋的主人名叫黄大辟(也有资料称黄大弼),是闽南一代名医。黄大辟身处归正教基督家庭中,儿子黄祯德、孙子黄孕西都是医生,国内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是其侄子。

黄大辟师从郁约翰,接受了良好的医学装备,成为闽南名医。因他医术高明,医治过许许多多垂危的病人,便被人尊称为“大辟仙”。

船屋诞生——一段跨越中西的师徒情

船屋的设计者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医疗宣教士郁约翰。当时郁约翰在鼓浪屿开设救世医院的同时还创办了医学院来为中国培养医学人才,黄大辟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单看这栋建筑,都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徒之情。

当年,黄大辟拿到的建筑地皮并不适合建造房屋。首先,地块的形状不规则,呈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其次,该地基还处在一个缓坡之上,更增加了建造难度。为这样一块难搞的地方做设计方案的确是件很头疼的事,但郁约翰老师却以巧思化解难题——他将房屋设计成船形,既契合地形,又暗喻“济世如渡人”的医者精神。

郁约翰去世后,黄大辟将图纸完善并建成船屋。这座建筑,因而成为师徒情谊的美好见证。这样的实例不仅在鼓浪屿,甚至遍览中国近代建筑都很难寻到其二。

夜半马蹄——骑马救人的“大仙”

鼓浪屿岛上地势起伏、道路崎岖,骑车不便、走路更是费时费力。如果遇上急症患者,等医生靠着双腿飞跑过去治疗,也很可能就会错过时间。

为节省时间和体力,以最快速度赶到病人身边,黄大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马。无数个伴随着“哒哒”马蹄声的夜晚,“大辟仙”奔赴于船屋与病人的床榻之间。鼓浪屿也就流传起了“黄医生,马上到”的俗语。

他的孙子曾在回忆中描述,半夜里,自己迷迷糊糊听到马圈里响起马蹄声,心中便知,爷爷要去救人了;再听到马蹄由远渐近,也便知道爷爷回来了。

百年船屋——一座仍旧说话的见证碑

船屋已有百年历史,属于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继承人黄大辟的孙子黄孕南,在退休之后,已经将老房子按旧时记忆翻新装修,并把附楼改装建为时尚的家庭旅馆。黄孕南说:“发展家庭旅馆是最好的办法,有人住、有人维护才能真正把老房子传承下去。”屋内的墙壁上还挂着许多黄氏家族的老照片与文字说明。

只要船屋还在,它就是一座仍旧说话的见证碑。见证匠心、传承、情谊,更见证着“爱邻如己”的信仰。

当无数观光客抚摸斑驳的砖墙,观赏墙头的三角梅,登上船屋的旋转楼梯时,或许能听见历史的回音——马蹄声、祷告词、手术刀……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